旅游资讯
篁岭手艺人|一人,一手艺,一辈子

信息化时代快速改变我们的生活,带来便利的同时,人们也越来越难专注。但在篁岭,有这样一群手艺人,择一事,终一生,他们守的是技艺,也是记忆,留的是手艺,也是守艺。今天,就让我们走进他们历经千年传承,依旧熠熠生辉的匠心世界。




篁岭因“其地多篁竹”而得名,这里曾是篾匠们施展才华的舞台。然而,随着塑料制品的崛起,篾匠行业逐渐式微。但在篁岭,仍有一位篾匠师傅曹敬松,默默坚守着这份古老的技艺,在他的手中,竹条仿佛被赋予了生命。经过巧妙的编织,化作一件件精美的篮子、晒匾,它们不仅实用,更传递着一种古朴而典雅的美。



化石为砚,非遗传承。在篁岭,不难发现砚台的身影。婺源歙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,原石需要5-10亿年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,南唐后主李煜称赞其甲天下,这些荣誉的背后,是一代又一代的歙砚工匠,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,为这些石头赋予了魂。



“白墙黛瓦马头墙,回廊挂落花格窗。”行走在天街古巷,随处可见石雕、砖雕、木雕,精美绝伦的三雕是篁岭古村的传统艺术瑰宝,雕刻师傅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,将一块块木头、砖块、石头,雕刻成栩栩如生的形象,也成就了篁岭的“无宅不雕花”。



一针一线,一世一生。徽绣,是独属于徽州的浪漫,工匠们将一根根细线穿梭编织在一起,编成扇子,构成香包,以及色彩鲜艳又灵巧生动的服饰,一丝一缕,传承着古徽州的文化底蕴,诉说着徽州人民的情感与故事。



甲路伞,甲天下。甲路伞是国家级非遗,以制作灵巧、工艺精湛、风格别致而著称,曾经随着徽商走遍长江流域,其制作工艺异常复杂,工匠们需要经过削竹骨、做骨架、上伞面、刷桐油等三十多道工序,才能制作出一把精美的甲路伞,每一把伞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。



在篁岭的摄影吧一楼,各式各样的纸灯笼映入眼帘,这些灯笼都出自一位灯彩师傅之手,他的坚守让这些灯笼点亮了古村的夜晚,也照亮了乡村发展的道路。



如果你路过众屋门口,便会看到糖画师傅以勺为笔,融糖为墨。糖画制作过程是在孩子们眼巴巴望着的眼光里开始的,随着金灿灿的色泽在竹串上逐渐成型,翱翔天际的龙或是憨态可掬的兔抵达小朋友的手上,最终成为孩子嘴里的一口甜。



“砰”的一声巨响,爆米花出炉啦!一个个雪白的爆米花从黑乎乎的“炮膛”里迸溅出来,师傅将爆米花送到大家的手中,米香入口的瞬间,仿佛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。



脚下穿着“好鞋”,也不能忘记“草鞋”。村口广场的草鞋师傅用稻草,搓成柔软的绳,织出结实耐用的鞋。草鞋看起来简单,却并不简单,村民穿着它,踩出了篁岭的路。



棕匠们正忙碌地编织着各种棕制品,他们凭借巧手将棕片转化为实用的蓑衣、棕绳等,传承着百年的手艺和乡村文化。



叮叮叮,天街上传来一阵独特的音律,原来是挑货郎来了,他们挑着沉重的货物,走街串巷,不仅带来了儿童们的喜悦,也带来了新奇的见闻,如果你碰见他,别忘了要一块麦芽糖!



篁岭有这样一家剃头铺,将即将淡忘在人们记忆中的剃头匠重新拉回大众视野,在这里,你能在暖阳下边下象棋边话家常,排队依次理发,笑谈生活间,聊遍人生百味。在剃头匠的手中,那把剃刀仿佛有了魔力,让人焕然一新,有从头开始的勇气。



篁岭晒秋被誉为最美中国符号,其实和晒秋一样美的是晒秋大妈们,她们身着朴素的衣裳,穿梭在村子的角角落落,用粗糙的双手传承着晒秋文化,也展现着乡村女性的坚韧与美丽。



婺源篁岭景区官方网站